当前位置: 首页 >游记 >北京游记 >开发新产品新业态 力促旅游消费转型升级

开发新产品新业态 力促旅游消费转型升级

2021-06-02 15:04:19 来源:第一旅游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夏杰长:

,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开辟旅游消费市场。意见重点阐述了新时期如何促进诸如自驾车房车营地、邮轮旅游、游艇旅游、研学旅行、中药健康旅行和老年旅游等旅游新业态的发展。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旅游产品已经难以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是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引领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因此,如何培育和发展旅游新业态是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具体来说,培育和发展旅游新业态、引领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知”是基础,“智”是支撑,“行”是保障。

  一是夯实“知”的基础。了解和认识旅游新业态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新业态的基础。重点厘清旅游新业态的类型、驱动机制及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旅游新业态虽然刚刚起步,但在旅游发达国家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向世界旅游发达的经验。

  二是加强“智”的支撑。旅游人才和旅游企业是培育和发展旅游新业态的智力支撑。旅游人才是旅游新业态得以发展的动力;旅游企业是旅游新业态的创造主体和推广主体。培育和发展旅游新业态,需务实加强旅游人才和旅游企业的智力支撑。旅游新业态的发展需要视野开阔、理念先进、综合协调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国家应加大对重点旅游院校的支持力度,健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加大对旅游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旅游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设与旅游新业态相关的理论课程,注重培养适应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三是完善“行”的保障。培育和发展旅游新业态,最终的落脚点离不开实实在在的行动保障。深化旅游综合改革,营造利于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是行动保障的“重中之重”。其中,最为紧迫的改革是要不断完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增强旅游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此外,还要加快落实旅游用地政策,给予旅游新业态充分的支持,抓紧制定针对研学旅行、邮轮旅游等旅游新业态的行业标准和体系建设,推动形成“互联网+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格局。

  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加速融合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白长虹:

  2015年,我国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引领消费转型升级,呈现出三大特点:

  首先,旅游需求呈多元化、个性化、散客化,促使旅游产品开发和业态升级贴近“体验至上”的需求核心。

  在“515战略”的指引下,旅游工作更加回归贴近旅游者需求的本质,需要对旅游者需求的发展走向进行重新把脉。目前,旅游者越发强调对目的地生活的体验,旅行方式更加自主化、多元化、个性化,“说走就走”更加普遍。对于在目的地的消费来说,旅游者也会越加深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及休闲活动之中。这种需求变化提示我们,当代的旅游业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从对旅游资源的高度依赖中解放出来,旅游消费和资源利用的边界从封闭变得开放,随着旅游者脚步迈入了更广阔的生活和休闲空间,产业融合得以拓展。这种对产业边界的突破,使得旅游业可以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这也成为旅游产品业态创新、消费转型升级的根本出发点,能够满足进而引领旅游者的旅游消费需求。

  其次,多类型资本(互联网资本、民营资本、金融资本)助推旅游业发展,成为促进业态创新、消费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

  一年来,旅游业内的资本并购事件屡屡见诸报端,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旅游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同时,也能看出大集团以及互联网背景的实力企业在并购中发挥的实际作用。这一现象的出现有两大原因,一是我国旅游需求快速增长,旅游消费多元化、个性化渐趋明朗,已经呈现出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旅游新阶段,对于旅游投资的未来收益预期乐观。二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旅游者的行为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客观上要求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的旅游OTA与线下的旅游企业能够融合互动,B2B电商合作平台、B2C产品营销平台和OTA电商合作模式不断创新。

  民营资本已经成为近年来旅游投资中的主力军。民营资本对旅游业的大力投入与市场的热情和旅游企业这些年来盈利能力不断提高是分不开的,而民营资本的投入恰好是利用政策指引、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的有效支持力量,能够成为帮助当地政府盘活旅游资源、撬动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

  挖掘旅游投资潜力、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投资旅游产业是让旅游业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关键点。在去年5月中旬召开的会议上国家旅游局首次集中与6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6家金融机构承诺,未来5年将为旅游业提供1.6万亿元的信用额度,用以纾解制约旅游业发展的融资困难。

  再次,旅游产业融合拓展了旅游产业链,促使了崭新商业模式的萌发,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提质增效作用。

,消费结构升级会推动生活服务业之间的产业融合,今后旅游+互联网、旅游+文化、旅游+医疗、旅游+娱乐等各类主题游将兴起,房车旅游、邮轮旅游、低成本航空、互联网旅游等新业态日益丰满,它们不仅拓展产业链,而且诞生全新商业消费模式。同时,以占据蓝海姿态、填补某些消费短板而开发的旅游产品,如针对银发市场开发的养老旅游、针对青少年市场开发的研学旅行,从微观看是一种空白定位战略,从宏观看可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对区域经济产生提质增效的效应。

  供给侧创新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李柏文: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旅游消费成为消费领域的亮点。“515战略”把“大力开发新产品新业态,促进旅游消费转型升级”作为十大行动之一。旅游新产品(业态)位于旅游供给侧,唯有优化旅游供给侧结构,缓解旅游供需错配和供需层级错位,方能促进旅游消费的转型升级,形成旅游业中长期增长动能。按照供给侧理论,需要从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上做文章。

  在劳动力更新方面,旅游产品是典型的服务产品,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是产品(业态)创新最为活跃的因素。服务创新需要同步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旅游服务价格,从而保证具有创意的服务内容和高水平旅游服务质量。

  在土地政策创新方面,土地是旅游新产品(业态)空间创新的载体。未来应增加旅游用地类型,推动旅游用地确权,合理促进土地流转,并利用旅游盘活土地存量和改善土地生态,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实现土地与旅游双赢。

  在金融创新方面,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其对产品(业态)创新的不懈追求。要大力发展旅游金融,充分发挥股市、债市和银行等传统金融的力量,推动旅游企业上市,发行旅游债券,设立旅游银行;同时充分运用私募基金和众筹等新型金融模式,大胆探索旅游彩票等金融政策突破。

  在内容创新方面,旅游产品创新包括旅游资源创新、开发技术创新和服务流程创新,具体表现为旅游资源的社会化和生活化,旅游开发技术集成与创新以及服务流程的个性化和特色化。业态即经营形态,同一类产品采取不同的经营模式将形成不同的业态,当前“互联网+”成为业态创新主动力。

  旅游消费是一种典型的供给引领型消费,一方面供给侧创新会创造新的需求,促进消费转型;另一方面通过供给侧改进与结构优化,推动消费升级。只有实现供给满足或适度超前于需求,才能防止中国游客海外扫货,促进旅游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做强旅游+打造旅游升级版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巫小波:

  旅游业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

  近年来,出现了中国游客“席卷”国外热门景点的现象,“出境游”成为众多国人的首选。2015年,我国出境旅游达1.2亿人次,出境游消费达6841亿元。这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红利被转移到境外,不利于国内需求的扩大。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就在于我国旅游产品较为单一,服务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差距较大。旅游是吃、住、行、游、购、娱的集合,旅游目的地的功能越完善,旅游产品内容越丰富、质量越高,就越能够留住游客。但是,我国部分旅游目的地仅仅还是提供观光旅游,相关配套服务和衍生产品开发滞后,导致对游客的黏性不强。

  在此形势下,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如今激发人们旅游的动机要素越来越多,需要拓展新的旅游要素”。为此,国内相关旅游目的地必须做出改变,大力开发新产品新业态、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消费转型升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在开发新产品、新业态的时候,要避免盲目开发,应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打造高质量新产品为重点,打造真正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新产品、新业态。

  一是应用质量大数据,做强“旅游+”。广泛借助各种媒体,提升全社会旅游服务质量观念,引导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旅游服务质量大数据,科学分析,针对市场需求,设计“旅游+”等新产品,树立以质取胜的市场导向,形成促进规范发展的“旅游+”格局。

  二是推动服务质量提升,创造“中国旅游”优质文明形象。通过继续推进标杆单位遴选、试点单位建设、旅游服务企业质量自主声明和社会监督等重点项目,尝试与企业产品及服务标准自我声明等当前我国质量提升重点工作相结合,多方联动、协同增效,努力创造“中国旅游”优质文明形象。

  三是完善新产品、新业态标准体系,打造旅游升级版。优化针对旅游新产品的服务质量测评方法、模型、数据调查与分析等技术标准,研制服务质量测评管理标准,完善旅游新产品服务质量评价与改进的工作流程、方法和依据,制定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服务质量专项标准,不断提升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服务质量标准化水平。(本组稿件采写:本报记者王洋)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八度伴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