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游记 >广东游记 >从污染破坏中抢救彩云之南

从污染破坏中抢救彩云之南

2021-08-23 22:56:23 来源:广州日报
   本报沿原始森林、高原湖泊、火山湿地的发展轨迹再现云南“高原绿”逆袭史
  2009年末起连续三年,云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水库干涸、河水断流、庄稼绝收、雪山线升高,全省有超过2351万人次、1311万头次大牲畜陷入饮水困难。
  作为中国西南部地区最重要的“绿肺”,集湖泊湿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于一体的“绿翡翠”,云南竟成了中国著名的“旱地”?缺水原因何在?出路何在?此后五年,“高原三宝”如何让经济林为原始森林让出生命通道,如何拆除母亲湖畔的污染建筑,以及退耕还湿保持水土成效究竟如何……
  记者近日踏上滇西北,试图沿着原始森林、高原湖泊、火山湿地的发展轨迹再现这段高原绿逆袭史。
  
  5年前一场大旱成“殇”
  历史上,云南绝不是一个以旱灾著称的地方,然而从5年前开始,它却成了中国著名的旱地:2009年遭遇50年一遇严重旱情;2010年百年一遇大旱炙烤云南;2011年云南遭遇局部持续干旱,25县降水破历史最少纪录;2012、2013年云南旱情持续加重……
  记者查阅云南气象研究资料了解到,该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086毫米,2009年至2012年,年降水量均低于多年平均水平,其中2011年、2009年年降水量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少年和次少年,全省四年仅下了三年多的雨,滇中地区则更为严重,昆明四年只下了不到两年的雨。该省库塘蓄水自2009年起连年下滑,至2011年年末只有47.39亿立方米,是1994年以来同期蓄水最少的年份。
  据公开报道显示,云南起于2009年末的连续干旱,仅在两年内就有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4182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2351万人次、1311万头次大牲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7347万亩次。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非常惊人,仅直接经济损失就近400亿元,是该省在此之前10年总和(252亿元)的1.6倍。
  拥有湖泊湿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的云南,原始森林被经济林“驱逐”,高原湖泊遭污染,涵养水源的湿地被耕田逼退,而这些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甚至将成为压垮西南地区气候大环境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普达措:设严格保护区游客禁入
  “19岁那年,我成天就想往外跑,现在10年过去,离开一天就想念……”江参是云南省迪庆州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里的一名护林人。江参一家四代人,与祖祖辈辈生活于此的另外32户原住民一样,守护着这片原始森林。
  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内碧塔海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所所长松卫红告诉记者:“森林和经济林、果树林等不一样,因为森林支持水汽输送并产生降水。”
  据了解,由于云南地理环境特殊,对森林式降雨依赖比较大,因此在原始森林原有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区域着手解决云南干旱,恢复森林是最好的方法,也是唯一的办法。松卫红就告诉记者:“原始森林不是那么容易恢复或拓展的,起码也得按当地树种来种植,同时按本保护区的生态结构来恢复改善森林生物的多样性。”
  作为政府确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在这片60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超过1/4是严格保护区,除巡护管理、科学研究监测和经特殊批准的人员外,禁止其他人员进入。
  据了解,游客活动范围限于户外游憩区。该区用地面积仅占整个国家公园的2%,目前属都湖和碧塔海两大景区内铺有69公里柏油路,它既是森林防火道,又是游览环线,游客乘坐环保旅游观光车就可游览。同时,景区修建了10公里木栈道,满足游客步行品味美景的需求。
  江参介绍,近5年来,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业的开发,反而反哺了当地的生态,原住民可以留下来继续放牧牦牛、种植青稞,继续守护这片原始森林。
  北海湿地:从草排上收回犁耙、牧牛
  “早些年,当地人都在草排上进行耕种和放牧,那时候如果早知道……”生于斯长于斯的腾冲人张立臣告诉记者,当地人对北海湿地变得“上心”起来,是近几年才有的事。
  腾冲县政府先是发文取缔了北海湿地对资源毁灭性破坏的“浮毯”体验活动,使这一珍稀“浮毯型”沼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
  从2010年开始,当地政府自筹资金对北海湿地实施退耕还湿工程。建设了退耕还湿拦水坝,湿地面积由原有面积807亩扩大恢复至3300余亩。湿地植被恢复近1500亩,有效恢复了湿地生物多样性。
  2010年以前,整个湿地的草排水域面积只有八百多亩,现在退耕还湿后,面积达到三千二百亩左右,而且北海湿地入口处的水域也是退耕还湿的一部分,湿地的植被正在逐步恢复,慢慢演变成名副其实的“浮毯型”草排。
  泸沽湖:
  从围湖垃圾中
  夺回碧水绿波
  泸沽湖畔的村民张屹泽怎么也不会想到,当旅游热带动小村经济的时候,无序乱建竟险成污染源头。泸沽湖水在近几年来清了又浊,浊了又清,在川滇交界处发挥着“承西启东”生态水吧作用的泸沽湖险些成为臭水的源头。
  一场大旱警醒了被外面世界吸引的村民,随后,当地政府建设并启动了村里的垃圾处理场,进行无污染填埋。现在,泸沽湖旅游区管委会的垃圾车每周三次上门收集生活垃圾并运往垃圾处理场。
  除了垃圾处理场,保护泸沽湖环境的另一个重要设施就是污水处理,当地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各村落的生活污水可以通过管道直接抽到污水厂进行处理。
  五年前,垃圾和污水曾经威胁着泸沽湖的水质,而当时违规建筑的泛滥则加大了这种威胁。不过,如今泸沽湖的上空,将很难再发现一根根冒着黑烟的烟囱,饭店、客栈都不再使用锅炉烧水,全部换上了太阳能或电热水器。
  现在的泸沽湖,湖水透明度达到十多米,水中植物清晰可见,静谧的湖面上,红嘴鸥竞相追逐,野鸭子成群结队,野鸳鸯难舍难分。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十多年前,来泸沽湖的红嘴鸥数量极少,现在已达两千多只,野鸭、鸳鸯等数量由以前的几百只发展到十万余只。
原标题:从污染破坏中抢救彩云之南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八度伴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