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游记 >北京游记 >乡村风貌整治规划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风貌整治规划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21-12-10 15:52:10 来源:第一旅游网
   

 说到“美丽乡村”,是什么让人对乡村风貌得出“美丽”的判断?是什么让人产生“乡愁”的感情?是原真的自然山水,是一贯传承的人地和谐和邻里和睦。美丽乡村所展现出的风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风貌。而这一切的背后,让这种风貌得以维持和进化的支撑架构是乡村的整体生态环境和基于其上的人工基础设施。

  亟待“修补”的乡村风貌和美好愿景的巨大落差改革开放30年来,乡村的发展出现了基础设施落后、民居风貌劣化、公共场所破败、边角空间废弃、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可以说,大量乡村已从过去“天人合一”的美丽乡村,变成了人地割裂的混沌状态。

  随着“美丽乡村”和“建设生态文明”概念的相继提出,各地一度热衷于乡村风貌整治,针对具体问题,通过废弃物清理、整治翻新建筑、新建公园绿地等等“穿衣戴帽”的方法,在较短时间内打造出了一批“乡村新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种急就章的风貌整治方式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类似“复古村”、“风情村”等人造风貌整治,反而是将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推向符号化和标本化;对人地关系的忽视;昂贵而低效。

  有鉴于此,乡村风貌整治规划的目标必须从简单追求外观形式上升到构建整体可持续的美丽乡村景观风貌——既有可辨识的景观形象,也能够与乡村生产生活功能相匹配,同时具有生态可持续性。这种目标多元化并强调过程而非结果,它既是美丽乡村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通过引入景观基础设施整理乡村风貌,进而推动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针对乡村风貌整治的多元化目标,可以引入景观基础设施的概念,以建设乡村景观基础设施作为打造整体乡村景观风貌的抓手。

  景观基础设施的概念来源于景观都市主义,景观都市主义把建筑和基础设施看成是景观的延续或是地表的隆起。景观不仅仅是绿色的景物或环境,更是连续的地表结构,一种“加厚的地面”,它作为一种支撑结构能够容纳以各种自然过程为主导的生态基础设施和以多种功能为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并为它们提供支持和服务,这种开放的、能预判和参与未来需要并能够实现功能的载体,就是景观基础设施。

  景观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景观网络结构,以灵活的空间形式联系传统人类活动空间与自然生态环境,在乡村环境中,景观基础设施面临比城市中更为松散的建成区域和更为优越的自然基底,因而其构建的难度也较城市中更低。其可能发挥以下五方面功能:

  1、维护乡域景观肌理安全,恢复和重振其中生态系统的受损部分;

  2、保护乡域范围内的动植物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3、控制无序建设,防止乡村建成空间破碎化;

  4、组织和维护乡村公共设施,提高乡村环境和体验品质;

  5、创造性的功能并置(市政基础设施、生态斑块、人类活动等等),集约化利用土地,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平台。

  过去,人们依托于乡村生态环境构筑基础设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在现代,人工基础设施逐渐脱离乡村生态环境而独立存在,人与自然随之割裂。景观基础设施的出现旨在弥合这种割裂状态,让人与自然在更高的层面上重新达到和谐状态。

  随着景观基础设施概念的引入,乡村风貌整治规划的视角从形态设计转向追求人地和谐的生态保育过程,并以之为切入点解决乡村风貌在形象、功能、生态方面的问题。这种从思考维度上的根本转变,为建立一个可供自然与人类持续共同发展的生态文明美丽乡村提供了可能性。

  乡村景观基础设施的实践手段

  “形象景观”手段:主要以场景的连接来塑造景观的感觉质量与意义表征,同时组织内部空间。

  以地形作为控制流动与视觉的装置系统:流动景观是景观都市主义实践中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手段。在大量相关实践中,地形成为操作流动与控制视觉的装置系统,规划设计利用交通、坡度、水流、环线系统等动线因子引导基地内的各种流动,来产生地形,并随之带来丰富的空间效应。

  自然与人工环境交融的生态设计方式:面对交通设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混杂景观,景观都市主义从生态介入,分析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彼此渗透交融。跳脱了“人工”与“自然”的传统二元对立论,寻求在当代历史条件下重新梳理构建自然系统及城市肌理。

  以微地形作为产生器,中介生态及人类活动:在景观都市主义观念中,微地形成为一种生态产生器,可用于将自然生态流动引入人工环境,借由生态设计与空间经营,生态流与人类活动的各种流动相互交织,即由流动生成景观形式。

  生态保育过程代替主观形态设计:景观设计转向一种策略安排,将生态分析转化为一种设计情景的操作方法。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八度伴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