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游记 >广西游记 >广西:民间文化艺术在旅游中弘扬

广西:民间文化艺术在旅游中弘扬

2021-06-05 01:09:34 来源:第一旅游网
   

文化和旅游部近期公布了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南宁马山县古零镇以“三声部民歌”、柳州市鱼峰区以“鱼峰歌圩”、桂林永福县以“彩调”、梧州市岑溪市以“牛娘戏”、玉林市博白县以“桂南采茶戏”、百色市靖西市新靖镇以“绣球”、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以“黄泥鼓舞”上榜。近年来,广西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通过旅游节庆、演艺等方式,打造多样化的文旅融合产品,不断丰富旅游内涵,也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活态传承有了根基,不断得到弘扬发展。

  马山:山歌借节庆流传

  南宁市马山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山区县份,这是该县第四次蝉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源于该县东部地区的古零镇、加方乡、古寨乡一带,群众叫做“欢哈”。它的旋律优美,声部间相互协调,音色柔和,风格统一。歌词一般是五字句和三三五句式。严格要求腰脚韵。

  马山三声部民歌的发现在音乐界具有重要意义。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一位从事舞蹈音乐创作的编辑为了电影配乐,来到广西寻找音乐素材。当时广西民族音乐家范西姆陪同这位编辑来到古零镇采风,遇到了被当地称为“三顿欢”的一种壮族民歌。经过细致考察,范西姆终于确定这种“三顿欢”其实就是三声部民歌。这类民歌由3个人唱3种声调,甚至是轮换担任高、中、低音部,歌声和谐,乐律淳朴自然。范西姆的这一发现,彻底否定了国外音乐界权威人士关于“中国没有多声部民歌”的说法。当时,中新社还曾因此向全球发出电讯,报道了这一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

  为了传承和发展这一民族艺术,在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下,马山县古零镇安善村下安屯的温桂元从2007年起,把壮族三声部民歌展示中心和培训基地设在了自己的家中。这位现已86岁的老人已经整理和创作了上千首壮族三声部民歌。

  真正使马山三声部民歌走向更广阔舞台的,是各种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特别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2003年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两首歌曲在第五届南宁国际民歌节开幕式演唱。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多次在广西国际民歌比赛获金奖。2017年6月,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在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唱响,向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展示了壮族多声部民歌的魅力,赢得观众热情的掌声和各地领导嘉宾的认可。

  马山县自2007年起每年举办以“体验民族文化、游览奇山秀水、品尝生态美食、感受魅力马山”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美食节,从第二届开始,推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千人唱三声部民歌,从此成为常设的展示项目。发展到今天,三声部民歌与壮族会鼓、扁担舞一道被誉为“马山三宝”,每逢节庆之日或重大的群众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成为马山民间文化艺术的名片。

  多年来,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多次进京演出,曾到十几个国家演唱,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鱼峰:三姐歌声引客来

  柳州鱼峰山因柳宗元著的《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中称“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鱼”而得名,也叫立鱼峰或石鱼山,山上亭台楼阁,掩映在四季常青的古树绿荫之间,是柳州市有名的公园景区。传说壮族歌仙刘三姐当年在鱼峰山下传歌教化百姓,并在此骑鱼升仙。有民间歌道:“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终年四季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鱼峰山一直以来都是桂中地区的“山歌圣地”,吸引了柳州及周边市县的众多民间山歌爱好者前来学习和对唱。

  对歌是鱼峰公园里最热闹的活动项目。只要天气晴好,在鱼峰山脚下,大群的男女老少围成一个个圆圈,,或一男一女,或两男一女、一女两男分为两方对歌,也有“三角对唱”,你来我往,此起彼伏。旁边的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其中还有人拿着录音设备或手机录下对歌的精彩片段。

  柳州市鱼峰区连续举办了20多届“立鱼欢歌”群众文艺会演,促进了山歌文化的长盛不衰。每年参加鱼峰山歌圩的群众超过300万人次,在鱼峰公园里,山歌对唱、戏曲表演等,人们总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娱乐阵地。

  2018 年农历“三月三”,首届广西文化旅游节主会场设在柳州。鱼峰山是其间的2018中国柳州“鱼峰歌圩”山歌邀请赛的主要场地。这个赛事已连续举办五届。全国各地以及各个民族的歌手前来参赛,他们用独具特色的表演带给观众一场视听盛宴。邀请赛还首次邀请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乡村歌手到柳州参赛展演,让山歌文化在国内外优秀歌手的交流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哈萨克斯坦、喀麦隆、古巴、俄罗斯、乌克兰等1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2名歌手在舞台上纷纷一展身手。“鱼峰歌圩”山歌邀请赛成为“三月三”系列活动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鱼峰歌圩”是群众自发形成的富有柳州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动项目,近年来柳州市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精品歌圩创建工作。结合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中的“山歌逗唱狂欢节”、撩翻“山歌王”欢乐擂台活动,以“鱼峰歌圩”广西山歌擂台赛为载体,开展“鱼峰歌圩山歌擂台季季唱”活动。现在的鱼峰公园已不似早年般逼仄简陋,歌仙广场把相邻的鱼峰山和马鞍山衔接起来,大大小小的歌台广场绕小龙潭而起,处处绿树成荫,花鸟成群,山水相映。每逢山歌大赛,数百名歌手台上飚歌酣战,台下数千名来自柳州和周边地区的山歌爱好者听得如痴如醉。鱼峰区文体局相关人士表示,“鱼峰歌圩”的文化效应已经辐射全广西甚至区外,带动了柳州文化旅游的发展。

  靖西:绣出文化致富路

  绣球是广西壮家人的定情物和吉祥物,是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有“小桂林”美称的靖西市所生产的绣球,结构独特,选料考究,制作精巧,色彩鲜艳,是广西绣球之上品,远近闻名。2006年,包括绣球在内的壮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靖西市新靖镇旧州村是有名的绣球村。旧州村手工绣球起源于宋代,已有1000多年历史。现在旧州有2300多村民,其中一半人从事绣球制作。

  走进旧州村可以看到,村里小到六七岁的小孩,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会亲手缝制绣球,无论是卖家私的还是做餐饮的,门口都会有一两个农村妇女,穿着壮族服饰,坐在小木板凳上,晒着太阳,聚精会神地缝制绣球,做好的绣球会挂在门口的架子上卖给游客。

  这里大多数都是新修的两层民居,外观统一成青砖黛瓦式样,其间也有为数不少的古旧宅,各家的门楣上都悬挂着绣球。从不少人家敞开的大门处,可见里面有卖绣球的柜台或架子,摆放或悬挂着大大小小色彩鲜艳的绣球、香包、挂饰等。

  旧州村涌现了“绣球王”朱祖线、“中华巧女”黄肖琴等制作绣球的能手,现年产绣球50多万只,产值近1000万元。旧州村的绣球不仅享誉国内,还远销至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靖西绣球以圆形为主,大的直径达两米,小的只有拇指大,精巧可爱,在下端结有丝坠或穗子。绣球多是用红、黄、绿这三色做底色及面料,而且多做成12瓣。12 瓣象征着一年四季12个月。每一瓣上都绣有吉祥图案,除了中间四瓣不受限制外,其他则是要求“上四瓣必挑飞禽,下四瓣须为走兽”。图案多为牡丹、梅兰菊等花卉,龙、凤、麒麟等瑞兽,也会写一些文字,如“万事如意”“岁岁平安”等。“中华巧女”黄肖琴擅长堆绣工艺,制作出来的绣球图案复杂,呈现如浮雕般的立体效果,栩栩如生。

  旧州村风景优美,到这里游览、购买绣球的游客络绎不绝,形成了以旅游促销绣球,绣球带动旅游产业的良好循环。游客在村里清幽古朴的街道上闲逛,可以随时在旁边的架子上选购心仪的绣球。最小的直径二三厘米,价格5元;大的数十元至数百元不等。一条小河从村边流过,翠竹婆娑,山水如镜,建在水中的文昌阁增添了一份古意文韵。村里还建有壮族生态博物馆,旧州老街保存了壮族刺绣、织锦、土司遗存、民居建筑、山歌艺术、壮剧、木雕等民族文化,旧州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设置的旧州导游图上标注了刺绣、山歌、酿酒、木雕、农民画等传统技艺的家庭展示点。

  靖西市新发展投资集团董事长杨召宇介绍说,近几年来,政府大力发展与绣球相关的旅游产业,投入8000多万元资金用于改善旧州与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绣球村”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海内外游客到旧州了解壮族绣球文化。(孟萍)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八度伴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