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游记 >其它游记 >旅游精准扶贫 共享发展成果

旅游精准扶贫 共享发展成果

2021-06-26 23:35:34 来源:第一旅游网
   对于黄土高原上偏僻山村陕西延川县梁家河来讲,最近几天的确喜事连连。
  
  10月12日,,筹拍工作已启动。这部以延安梁家河村落、农民和知青为主题的电视剧,必将对梁家河品牌、旅游等带来巨大效应。
  
  10月14日,延安至延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延川县不通高速的历史,也让延川县梁家河搭上了高速公路的便捷快车。
  
  喜事让梁家河的村民乐开了怀,也让许多的游客对梁家河产生了向往。笔者在梁家河看到,富有特色的“梁家河”观光车在村里穿梭,“梁家河”牌小米、大枣很受游客喜爱,知青居住过的窑洞、梁家河村史馆都已成为人来人往的景点,农民开设的农家乐、农家饭店里常常是刚送走一批客人,又走进一批游人,最多的农家饭店里一天能接待20多桌游客。
  
  梁家河辖2个农民小组,共155户405人。。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石春阳介绍,村两委会班子多次召集村民开会,确定了紧紧抓住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知青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我们依靠保留下来的知青院、知青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等旅游资源,借助国家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相继建设了村史馆、知青文化体验园、苹果采摘园、耕作园、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很受游客欢迎。石春阳预计梁家河年内能接待游客60万人次,农民纯收入可从去年的人均9600元提高到1.5万元以上。
  
  据延川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省市县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非常重视梁家河乡村旅游发展,村里也请专业团队编制了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规划,在各方支持下实施了村庄亮化、绿化,在村主干道两旁栽植了刺柏、河北杨共4000多株,河道两侧和农户院前种草4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27盏,对全村166孔窑洞、70间平房实施了改造、整修,改造了64座厕所,新修停车场3处、旅游厕所4座。开发知青文化旅游景点6处,旅游基础设施已经基本配套。延川县还对村民进行了乡村旅游技能培训,增强了村民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目前,全村已发展农家乐6家、乡村旅舍1家、工贸公司及“梁家河”土特产品牌营销店各1家,解决就业110人,带动了164人脱贫致富。
  
  为了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和市场化能力,梁家河村还与多方合作,成立了延川县梁家河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并购置了40辆观光电瓶车。石春阳介绍,村里还将实施现代高效农业、药材种植、休闲垂钓、农事采摘等项目,建设好知青纪念园、知青纪念碑、知青劳动生活体验园等,让乡村美景增添乐趣,让游客在农村的沟沟峁峁中体会浓厚的乡村气息,通过住陕北窑洞、听陕北方言、品农家美食、学陕北剪纸、扭陕北秧歌等参与方式,让梁家河与更多游客心中的乡愁牵系在一起,做大这里的旅游产业。
  
  今年“十一”期间,梁家河每天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超过5000人次,未来,乡村旅游为梁家河带来的致富途径和新型业态将会更多。
  
  ●河北阜平:扶贫攻坚 时不我待
  
  这里是全国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首府,全县不足9万人,就有2万余人参军参战,5000余人光荣牺牲;这里是太行深山区,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这里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近8.8人,贫困村164个。革命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合一”,这就是阜平县。
  
  阜平要实现脱贫、奔小康,扶贫的着力点究竟该放在哪里?
  
  9月21日,河北省委副书记赵勇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阜平县扶贫攻坚工作现场办公。他强调,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强力推进扶贫攻坚,确保不让一名贫困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
  
  河北阜平与许多老少边穷地区一样,交通不便、缺乏工业和基础。但正因为没有大规模被开发,这里的自然环境保护得相对完好。阜平森林覆盖率35.09%,植被覆盖率达80.8%。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旅游扶贫成为阜平一项越来越紧迫而又现实的课题。
  
  2013年4月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批准阜平建立“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阜平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国家、省、市旅游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把旅游工作放在扶贫攻坚战中重要的战略位置,立足实际、创新思路、积极进取,全县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阜平朱家营村紧邻华北最大的瀑布群——天生桥景区,过去这里是“闺女往外跑,儿子打光棍”的穷乡僻壤,如今短短几年,这里就发展成了令人羡慕的旅游特色村、富裕村。
  
  朱家营村“山里人家饭店”负责人赵贵平说,这几年饭店生意越做越大,已由当年的小平房发展成投资50多万元的三层楼房,餐饮住宿娱乐一条龙,拥有60多张床位,2012年还专门建了停车场。今年他打算“提档升级”,盼望扶贫资金支持一下,希望能尽快引领村民致富。
  
  阜平骆驼湾村,也发生了喜人变化。骆驼湾村相关负责人刘记平说,现在不同以往了,村里准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村民们干劲十足。
  
  “不瞒你说,原来什么事都不想干,因为看不到前景。”村民唐福贵说,现在村里要发展旅游,这让他看到了希望,有了干劲。周边农村农家院旺季“日进斗金”,唐福贵也准备开一家农家院,发“旅游财”。
  
  此外,近年来,辽道背、古北岳、玫瑰坨、银河大峡谷等阜平县内诸多优质旅游资源已敞开怀抱,阜平旅游业前景广阔,2014年共接待游客41.2万人次。这也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河北阜平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在旅游立县方面,阜平县编制完成了《阜平县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总体规划》并通过省局评审,阜平将以整合大天生桥生态旅游区、深度开发古北岳文化生态旅游区、整合提升城南庄红色旅游区为契机,推动龙泉关、天生桥、城南庄等6个旅游小镇建设,落实骆驼湾、顾家台、朱家营等40个旅游村寨的发展,促进以10万亩大枣基地、万亩核桃基地、华北最大甲鱼养殖基地等为依托的13个生态农业观光园尽早运营,构建阜平大生态旅游的发展格局。
  
  河北省旅游局局长栗进路介绍,今年省级投入旅游专项资金达600万元,重点扶持46个贫困村的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优先选出扶贫攻坚村项目重点支持,占全部补助资金的13%,确保乡村旅游发展成为全省扶贫攻坚工作的有力抓手。
  
  ●贵州寨沙:定点帮扶 效率显著
  
  贵州省铜仁寨沙侗寨“侗家驿站”农家乐老板杨云菊,过去4口人挤在一间破烂木房里,常为吃饭发愁,夫妻俩只好常年在外打工。2011年,杨云菊下狠心自筹资金10多万元、贷款20多万元,开了一家农家乐,开业不到一年还清了20多万元贷款,还招收几名服务员就业,现在一年营业额达40余万元。
  
  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并不富裕的杨云菊放开胆子借款创业?这要从寨沙侗寨的乡村旅游开发说起。寨沙侗寨隶属江口县,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腹地,位于贵州省级风景名胜区太平河畔,交通便捷,区位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村寨依山傍水、古树参天,风雨桥、钟鼓楼、吊脚楼、萨殿等建筑独具特色,居住着78户304人,其中侗族占总人口的80%,保存着悠久浓郁的传统习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贵州铜仁寨沙侗寨
  
  然而,过去村民们却守着“金山”受穷,抱着“金碗”挨饿,2010年全寨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日益火爆,铜仁市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大量游客慕名到梵净山旅游,借助热点景区吸引力,江口县抢抓国家旅游局定点帮扶的大好机遇,实施在“山上做吸引力、山下做生产力、乡村做支撑力”的发展战略,于2011年确定充分发挥寨沙侗寨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先行先试、大胆探索,高起点进行乡村旅游扶贫试点,经过多年努力,成功打造出了乡村旅游“寨沙品牌”,带动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铜仁市旅游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乡村旅游“寨沙品牌”的打造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集合了政府主导、公司经营、协会管理、农户参与的系统工程。
  
  江口县在寨沙乡村旅游开发之初,就成立了寨沙乡村旅游开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资金、项目、政策上提供强力支撑。包括制定《寨沙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建立涉农资金整合投入机制和县直部门结对帮扶机制。先后整合扶贫开发、旅游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移民、“一事一议”等涉农资金和帮扶资金4000多万元。投入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资金200多万元,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进行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撬动2000多万元贷款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开发,解决了贫困乡村旅游业发展资金不足、难以启动问题。
  
  寨沙侗寨组建了江口县旅游开发公司,负责寨沙侗寨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宣传营销等。公司成立后,对农户进行了旅游知识、服务礼仪、经营管理、民俗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服务规范;组建了文艺演出队伍,策划推出《月上寨沙》大型侗族文化歌舞节目,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成立了乡村旅馆合作社,吸纳无力经营、不善经营的8家农户以旅馆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所得收入实行利益分成;加大了宣传营销,开设寨沙侗寨旅游网站,全方位展示寨沙侗寨风貌,为游客提供旅游指南、出行攻略、查询预订等一条龙服务。
  
  此外,寨沙侗寨还成立了寨沙农民旅游协会,负责处理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各项事务,处理好村民与政府、公司之间的关系。
  
  “寨沙品牌”在贵州乡村旅游扶贫中异军突起,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大量游客涌入也给寨沙侗寨的村民带来了创业的信心和热情。像“侗家驿站”农家乐老板杨云菊一样的创业者越来越多。
  
  2014年,全寨有62户248人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和服务,分别占全寨户数、人数的81%、80%。接待海内外游客68.5万人次,旅游收入744万元,比发展乡村旅游前增长30倍。平均每户收入12万元,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不足1000元增加到3万元,增长30倍;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80万元,有21户旅游收入逾20万元,占全寨总户数的33.8%。
  
  ●吉林光东村:生态民俗 融合一处
  
  近年来,吉林省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景点景区为依托,以乡村旅游为重点,促进农民就业,提高经济收入,集中力量解决贫困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支持重点景区和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涌现除了很多旅游扶贫的成功案例,和龙市光东村便是其中之一。
  
  光东村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典型的朝鲜族村,是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游客主要以往返长白山的旅游团为主,旅游项目主要包括农业观光、朝鲜族民俗风情体验、朝鲜族特色餐饮、农家乐等。
  
  据介绍,光东村在建设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过程中,村容村貌改造方面注重体现生态化、民俗化、园林化三大特色。现建有具有民族特色的围墙7000余米,在墙体上绘有展示朝鲜族民俗风情的壁画和各种宣传标语,并在墙体顶部安装了新型太阳能五彩球体灯,完全利用太阳能量照明。村屯道路两旁安装太阳能路灯178座,夜晚自动点亮,扮亮和美化了村屯环境。村内建有700平方米的综合休闲文化广场,设有休闲娱乐区和健身区。全村村屯面积18.54公顷,绿化面积5.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1%。村主干道路通畅,水泥路面硬化率达到100%,实现了绿化、净化和亮化。
  
  目前,已有85家旅行社将光东村纳入行程景点,并签订了合作协议。去年光东民俗村吸引近30万名游客,今年预计将达到50万人次。
  
  近三个月以来,国家、省、州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多次到光东村调研考察,在项目、资金等方面对光东村各项建设工作给予倾斜性支持,开成了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和龙市将按照《吉林·和龙光东民俗旅游村修建性详细规划》内容,依托光东村良好的田园风光、绿色有机产品资源、纯朴的民俗风情,打造以朝鲜族特色饮食文化为主线,包含参观展览、民俗体验、田园观光、精品民宿等多种旅游体验于一体的民俗度假村。主要建设入口服务区、民俗美食体验区、精品民宿区、农家生活区、生态餐饮体验区等五大功能区。
  
  据介绍,到2020年,吉林省将建立起乡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扶贫产业体系,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300个,其中包含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200个,力争带动16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福建赤溪:因地制宜 授人以渔
  
  “全国扶贫第一村”宁德市赤溪村,30年来坚持“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从原来的输送帮扶物资“输血”式扶贫,到依托旅游产业“造血”式扶贫,走出了一条“生态立村、旅游富村”的旅游扶贫路。
  
  赤溪村是磻溪镇下辖的一个畲族少数民族行政村,有畲族村民802人。现在的赤溪村,放眼望去,白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一排排村舍错落有致,新建的沿溪景观带精致幽美。然而,30年前,赤溪却是另一番景象:破烂不堪的茅草房、木瓦房散落在山旮旯里,村民们种粮没田,买盐没钱……
  
  20世纪80年代,赤溪的贫穷状况一经媒体报道,全国各地纷纷寄来钱、衣、粮票等扶贫物资,各级政府无偿提供树苗、果苗、鸡苗、羊种及各种庄稼种子,希望能帮助村民早日摆脱贫困。但由于当地自然条件过于恶劣,虽多方努力,几十万元物资投入,收效甚微,至1993年,赤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500元,仅比1984年增长300多元,扶贫之路步履维艰。
  
  社会送钱送物,也使赤溪不少村民滋长了“等、靠、要”的心理和期望,许多村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给自足,视野有限。当部分旅游公司进村开发旅游时,缺乏长远意识的村民漫天要价,造成了诸多障碍,赤溪因此错过了许多发展机会。
  
  扶贫开发,既要“输血”又要“造血”,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根据实际情况,相关政府部门及时转变扶贫思路,在启动“造福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开始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经过努力引导,村民逐渐认识到“要钱要物,不如要项目、要发展。”
福建赤溪漂流

  

  如今,“走旅游扶贫的路子”成了镇村两级政府部门和许多村民的共识,村民的观念也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村里制定了以促进旅游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村规民约,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
  
  从2005年开始,依托太姥山的辐射带动和九鲤溪良好的生态条件,赤溪村先后引进万博华、枫林园艺、耕乐源等旅游公司及专业合作组织,投入7800多万元进行旅游景点开发建设,致力发展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陆续开发了竹筏漂流、峡谷运动乐园、真人CS野战基地、露营野趣等旅游项目,挖掘乡村古道、杜家古堡、田园风光等乡村特色游。
  
  随着赤溪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旅游扶贫效果也迅速显现。目前,在当地旅游企业务工的赤溪村民越来越多,工资逐年增长,旺季时用工达600多人,淡季也有200多人,工资提高至每天130到150元,年人均工资3万多元。
  
  如今,赤溪村已有特产店36家、农家乐19家、住宿床位345个;赤溪村的600多亩耕地流转给旅游公司和专业合作社,村民每年每亩收取不少于500元的土地流转费的同时,还通过入股、务工等方式增收;村民养殖的蔬菜、鱼类、家禽等直接被游客消费,实现了附加值最大化。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赤溪人均从旅游相关产业获得可支配收入约517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4.3%,全村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家庭近15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37%。
  
  为了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的精准扶贫力度,赤溪村还编制了旅游产业扶贫建设规划,进一步强化旅游与扶贫的紧密结合,更加明确以户为单位参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细化分工,促进服务水平的提升和收入的增加。
  
  目前,赤溪村仍有73名相对贫困村民,大多因病致贫。对此,赤溪村实施一户一策,通过结对子、补助资金和土地入股等办法,使他们能参与淡水养殖和果蔬经营等,维持稳定收入。对失去劳力的孤寡老人、五保户,则由政府按每月488元的标准供养,60岁以上的老人还可以领取每月85元的养老保险,实现了扶贫与保障的有效衔接。
  
  “赤溪村的变迁,是福建乃至全国扶贫开发事业的一个缩影。”福建省委书记尤权说,赤溪村摆脱贫困,靠的是深入实施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强化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地制宜培育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带领当地人民脱贫致富。
●舟山南洞艺谷:村民艺人 成为招牌
  
  舟山本岛南部山坳,有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新建社区村落,这里没有艺术院校,却能看见大批剪纸、作画的创作者,这里没有铁路穿过,却能看蒸汽火车……这个村庄名叫“南洞艺谷”,名字听起来颇有文艺范儿,它被称为“艺谷”是近几年的事。
  
   初秋的南洞艺谷,大地金黄,焕发出五彩斑斓的样子。南洞村民邵亚琴正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村里的美景。“河边洗衣的妇女、河岸张望的小猫、河上悠闲的鸭 子……”不多时,邵亚琴这幅名为“家门前的小河”的画作便呈现眼前,只见画面生动,丝毫看不出是出自一位没有绘画基础的村民之手。年届七旬的她说:“以前 村子穷,饭都吃不饱,谁还会学会画画啊,现在生活好了,我就想让更多人知道南洞艺谷的美丽。”
  
  余金红从1999年起就在南洞村担 任村支书,谈起南洞艺谷开发历程,她说,现在新建社区南洞艺谷是由南洞村、里陈村、黄沙村在2004年合并而成。当时,这一片比较落后,土地少,山林多, 年轻人少。2009年,新建社区成立后,余金红开始规划利用社区山水资源搞旅游项目。她组织村民到西递、宏村等地考察后发现,建设艺术院校实习采风基地, 既可以让海岛农村优美的自然风景得到利用,又不破坏生态环境。
  
  2012年,南洞村聘请舟山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张高俊创办群众艺 术创作中心,依托海洋旅游资源优势,建设集创作、研发、展示、培训等于一体的渔民画原生态基地,打造一个旅游核心吸引物。创作中心成立后,村里相关负责人 和张高俊迅速发动、组织喜好绘画的村民参加渔民画、刻纸、手工布艺、石头画等技艺培训。
  
  如今,像邵亚琴这样的“村民艺人”在南洞艺谷还有100多位。100平方米的群众艺术创作中心挂满了村民创作的渔民画,“渔归”“回娘家”“春忙”……充分展现了农渔村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张高俊介绍,刚开始看画、买画的人不多,一些村民一度有些灰心,随着舟山旅游开发的深入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宣传推介,游客开始增多,而这些渔民画,经过适当衍生开发,少则可卖四五百元,多则可卖上千元,成了南洞富民增收的新路子。
  
  渔民画走红后,南洞村民尝到甜头。受此启发,村民们在张高俊的带领下继续开拓,成功开发了剪纸、靠垫、坐盘、丝巾等旅游商品,这些商品在深圳、义乌文博会等全国性展会上受到广泛关注,让“南洞艺谷”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走进“画春园”农家乐,只见宽敞的院子用透明玻璃做围墙,坐在院中即可惬意观赏蓝天白云、白墙黛瓦。而原先的住房,也早已改成一间间餐厅,一张张大餐桌 上整齐摆放着餐具,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客人。据悉,南洞艺谷已开办起30多家农家乐,画春园的位置最隐蔽,却是全村生意最好的。
  
  “以前我们守着好山好水,但没发现它们的价值。”“画春园”负责人之一袁燕平感叹,那时村民都流行去外面挣钱,靠卖鱼、打零工为生,村里只剩下老年人和小孩。
  
   袁燕平说,6年前,曾运送“两弹一星”科研工作人员的“功勋号”火车被运到南洞当景观,村里进行了配套改造,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有一天,袁燕平等正在 家里吃饭,几个游客突然登门打听能否用餐,由此,袁燕平看到了商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联合多人开办了“画春园”农家乐。令她感到惊喜的是,农家乐生意蒸 蒸日上,虽然只有9张餐桌,但如今年收入已超30万元。,参观的就是这家农家乐。
  
  袁燕平说,开办农家乐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前前后后给了很多帮扶,除了补贴80%的装修资金,还定期为他们提供农家乐经营培训服务,为其免费宣传营销。下一步她准备在自家地里种些葡萄,让游客吃农家菜时可以体验田园采摘乐趣,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我们这边生态环境是不错,但毕竟没有特别壮观的奇观奇景。”余金红说,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反问:让游客进村干什么?他们能住几天?为吸引游客,南洞民居客栈、里陈国际壁画村、渔船码头、火车休闲主题广场、明清老街、师生居住园区等项目相继亮相。
  
   曾经的穷山沟,如今变成了集休闲、度假、科学实验、大学生实习采风、赏景、购物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基地。旅游、乡村、艺术等元素在这里相结合,南洞艺谷因 此被列为浙江省首批8个文化创意小镇之一。2014年,南洞艺谷社区接待人数突破30万人次,经济总收入3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2万元。
  
  舟山市旅委副主任郭文杰说,接下来,他们将帮助南洞建设舟山最大规模的民俗壁画村和戏剧作品孵化基地,巩固旅游扶贫的成果,打造一个更加美丽的海岛乡村旅游区。
  ●湖南十八洞:山区苗寨 活力焕发
  
  十八洞村位于花垣县排碧乡西南部,紧邻吉茶高速、209和319国道,距县城34公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自2013年来,全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民俗民居特色,提出了打造旅游休闲度假特色村寨的构想,迅速付诸实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以前,贵客来到我苗乡,客人进了我苗寨。没有好菜给您吃,没得好酒待贵客。”这是翻译成汉语后的苗歌歌词,歌词中显露出苗族同胞的热情好客,但又怕招待不周的尴尬。
  
  “看到客人来了,连个吃饭的地方都没有,确实很内疚。”十八洞村村民说,但现在不会了,村子里建起了多家农家乐,可同时接待近百名游客就餐,“再也不怕客人吃不着饭了”。
  
  2014年7月,村民施成富创办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我当时觉得这个东西有搞头,应该会不错,家里也支持,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草率开张了。”施成富说。结果,一个月下来,不仅收回了成本,还净赚4000多元。
  
   十八洞村村支书施金通介绍,2014年7月,十八洞村乡村旅游开始启动以来,深圳、重庆、天津、上海等地和省内各县市区近万名游客纷纷前来体验苗族乡村 生活,先后共接待游客数量超2万人次,先期开展农家乐的农户实现旅游业直接经济收入4万元,带动十八洞村周边社会创收5万元。
  
  从2014年底开始,十八洞乡村旅游农户开发农家乐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但由于没有资金作保障,发展规模和档次难以有大的突破。为此,驻村工作队、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出面协调部门项目和资金,发动群众利用闲置旧房,改造成富有苗族乡村特色的旅游接待设施。
湖南十八洞苗寨
  
  此外,十八洞村拟建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对农家乐接待户进行统一管理,即统一接团、统一结算、统一价格、统一促销,避免无序竞争。
  
  为加进一步快十八洞村精准脱贫步伐,2014年以来,十八洞村制定了科学筛选程序,成功识别贫困户136户542人。组建了苗绣、猕猴桃、烤烟等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特色种植、苗绣加工、特色乡村游、劳务输出五大支柱产业。
  
   十八洞村以异地土地流转和“合作社+农户”形式,与花垣苗汉子合作社合股成立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公司,共同开发建设千亩精品猕猴桃基地;支持德农牧业采 取“龙头企业+农户”等形式发展家庭牧场、进行湘西黄牛养殖;大力发展“订单苗绣”,与吉首金毕果、花垣蚩尤美苗乡等公司签订协议,使43名留守妇女月增 收1500元以上。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2518元,同比增51%。
  
  花垣县委驻十八洞村工作队队长龙秀林说,在乡村旅游开发日益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全村注重乡村旅游品牌塑造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仅去年至今,就投入乡村旅游开发资金近千万元,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对农户进行礼仪、礼节、服务技能等培训,以保证服务质量。
  
   目前,十八洞村乡村旅游已经发展了一年多的时间,施金通认为当前十八洞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建设完工,整体推进乡村旅游更上一个台阶仍需一定的时间。 如,供游客住宿的家庭旅馆目前房间、床铺和床上用品尚未配套到位,游客来村只能观光、吃农家饭、享农家乐,没有地方住宿。
  
  龙秀林 介绍,目前,十八洞村节假日和双休日前来旅游休闲观光的游客达500人以上,平时工作日也达300人左右,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村里苦于一直没有一个场 地让游客休息,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已刻不容缓。另外,十八洞村停车场建设相当滞后,目前只有一个能容纳20多台车的小停车场,一遇到节假日和客流高峰期,停 车场无法满足游客的需要。下一步,十八洞村打算进一步解决配套设施建设问题,让游客能留得下来,在村内产生消费,为实现旅游创收奠定条件。
  
  龙秀林说:“我们希望采取先进理念发展乡村旅游,力争三年后,使十八洞村乡村旅游业基本成形,年游客量达10万人次以上。”
  
  ●云南怒江:因贫施策 动力内生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边疆,民族众多,因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布局缺失等原因,目前仍然是云南省乃至全国发展最滞后的地区之一,但也因此保留了较为 完整而又极其独特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神奇瑰丽,民族文化多元灿烂,峡谷奇观“石月亮”、人神共居丙中洛、人间秘境独龙江、千里怒江第一湾、丹霞地貌罗 锅箐等,不仅给人以视觉的震撼,更能引发心灵的共鸣。
  
  如何将旅游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发展推动力,进而推动怒江州的扶贫攻坚工作,云南省、怒江州旅游部门一直在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中……
  
   云南旅发委提出要统筹选择资源条件好、产业基础好、群众发展意愿强的地区、乡镇和村寨,依托当地区位、资源和生态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坚持因贫困原因施 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扶持各地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和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 民族特色旅游村寨、民族特色旅游精品景点、精品客栈和农家乐、精品现代农业庄园、旅游古村落以及乡村露营地、养生山庄等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 接待设施,培育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带动周边一、二、三产业发展,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围绕这一思路,怒江州依据州域 内傈僳族、怒族、普米族、独龙族村寨的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及时代特征,相继建成了23个少数民族旅游特色村,不仅提高了村寨的现代化水平,还体现了民族历 史文化特点。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的建立,对保护、传承民族村寨特色,营造民族特色旅游氛围,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拓宽群众致富渠道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是怒江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元素,也是实现怒江旅游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怒江州旅游局的大力扶持下,全州农家乐已发展至150多家,实实在在的 增加了当地老百姓的收入,农家乐业主也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怒江州还组织旅游特色村“农家乐”经营户前往迪庆、保山、腾冲等地,对农家乐设施建设、环境营 造、服务接待过程、饮食搭配和民俗文化的挖掘打造等内容进行了参观、考察和学习,为建设独具特色的“农家乐”奠定基础。
  
  近日,由 怒江州旅游局牵头的丙中洛景区“美丽乡村,桃园景观”旅游环境优化项目在丙中洛镇甲生村正式启动。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第一批桃树种植完成,共栽种桃树 600株,约30亩。据怒江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三个“结合”:结合全省扶贫攻坚大会战旅游项目,结合民族特色旅游村建设项目; 结合新农村建设旅游帮扶项目,做到相互促进、统筹兼顾,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在云南,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大有可为。一是有资源。二是有市场。”云南省政府资政刘平表示。据了解,目前云南正在加紧起草《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和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意见》。
  
  ●山东沂南:输血造血 扶业扶人
  
   山东沂南县新立村是国家级旅游扶贫村,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政府驻地北3公里处。这里三面环山,保存了青山幽谷、绿野溪流、果树农田、鸡犬相闻的乡村田园 风貌。全村142户人家分布在老药铺、玉龙沟、柴火店、貔狐沟等6个自然村落,是以林果种植为主要特色的传统农业村。长期以来,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 经济结构较为单一。
  
  扶贫先扶志,看到了新立村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沂南县政府改变了以往传统输血式扶贫方式,探索出了旅游造血式扶贫的新路。
  
   山东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季将介绍,今年6月份,山东从400个旅游扶贫村中挑选了47个上报国家级旅游扶贫村,主要集中革命老区临沂、国家级旅游贫 困县东平和沂源等区域。山东省旅游局专人负责,跑遍了47个国家级旅游扶贫村落,并根据其当地的资源禀赋挑选出了10个村落进行重点打造,沂南新立村便是 其中之一。
  
  据了解,沂南县获得了山东省旅游局拨付的5万元整村扶贫资金,专项用在新立村乡村旅游发展必需的旅游标识系统、游客服 务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沂南县旅游局积极协调资金10余万元,帮助有发展农家乐意愿的15户村民按照山东省改厨改厕标准完成了厨房、厕所改造提 升,并组织了乡村旅游外出培训学习。沂南县政府则整合了扶贫办、财政局、交通局、水利局等多部门的资金加大对新立村的扶持。其中,沂南县水保局优先为新立 村争取了100余万元的小流域治理项目,县交通局安排70万元道路改造资金,沂南县水利局争取的30万元小农水资金用于建设改造水利设施,解决了全村长期 缺水问题,沂南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分别优先安排了30万元扶贫资金和“一事一议”资金,用于道路、环境提升。
  
  季将介绍,旅游扶贫重点村落的扶持,十分重视公益培训和义务规划,重“扶业”更重“扶人”。据统计,3年来,山东省共计免费培训乡村旅游从业者23万人次,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院、泰山旅游规划设计院等设计院更是为47个国家级旅游扶贫村进行了公益规划。
  
  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成为旅游扶贫开发的坚强后盾,新立村村民更加坚定了发展的信心。今年8月,在村党支部带动下,新立村30户村民自发成立起新立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
  
  沂南县还采取大景区带乡村旅游点,强村带弱村的方式,将常山庄村依托红色旅游脱贫致富的先进经验带到新立村,鼓励南村社区定向帮扶新立村,实施旅游业精准扶贫,助推新立村走出旅游扶贫的新路子。
  
  ●广西那社:整乡推进 旅游当先
  
   今年的国庆假期,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那社乡公路边的命河景区观景台上迎来一拨拨游客。“真没想到,现在路这么好走了。以前知道那社乡水晶宫、命河值得 一看,但就是路太差了,所以没敢带小孩、老人过来。这次自驾来玩,发现路况很好。”来自南宁的游客张先生说。路况改观是巴马投入4000万元,将那社乡原 来的四级公路升级为三级公路的结果。
  
  自那社乡成为河池市开发扶贫“整乡推进”的试点以来,各种扶贫举措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公路升级即是扶贫举措之一。
  
  那社乡位于巴马县城西部,距县城40公里,属土山丘陵地区,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境内有两条溪流,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但是,2013年该乡贫困户仍有1965户7634人,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近几年,那社乡周边景点日益火爆,景点附近乡村农家乐供不应求,这给了那社乡极大的启发,那社乡政府意识到,要脱贫,发展旅游是一个有效的突破口。
  
   那社乡乡村旅游始于牛洞屯的水晶宫景点。在2007年以前,牛洞屯没有优势产业,农户经济来源主要靠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经过精心打造,那社乡水晶宫从 一个默默无闻的新景点发展成为国家4A级景区,带动了牛洞屯乡村旅游发展。2007年以来,牛洞屯依托景区吸引力,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农家乐,很快改变了 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村民在景区周边兴办的农家乐,月平均接待游客3万人次以上。
  
  与此同时,2007年以来,巴马瑶族自治县旅发 委共投入约300万元用于牛洞屯乡村旅游建设。其中,投入100万建设水、电、路等基础建设,投入30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投入50万元包装农家旅馆,投 入40万元建设球场和文化室,投入50万元建设公共厕所,且对农家乐给予每家5万元的补贴。
  
  随着开发的深入,牛洞屯还成立了农家 旅馆协会,统一管理调配客源,避免无序竞争。目前,全屯家家户户都开农家旅馆、做餐饮,形成了个个有事干、人人当老板的创业氛围。2014年,该屯实现人 均纯收入6000多元。那社乡还积极做好牛洞屯农家旅馆标准化项目申报工作,目前,已有17户农户通过农家旅馆标准化验收。
  
  那社乡的旅游扶贫工作注重扶贫与扶智相结合。近年来,那社乡开展各类科技培训,引导群众学技术、用技术,截至目前,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6期次,培训群众1000多人次。
  
  (撰稿 王晓民 徐建国 王凯东 赵云龙 刘秀鸾 赵利 汪平 李金枝 高慧 高燕 徐梅 孟萍)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八度伴旅网